(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首先要先向各位讀者致歉,因為筆者最近比較忙碌,又遇到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導致本篇發文時間延後,在這裡要先和各位讀者朋友深深一鞠躬。本篇文章筆者一共寫了兩篇,第一次文章內容主要針對空力效果,與英國賽道的相對關係。筆者原本打定主意不提本次大賽的最大話題「 Kimi Raikkonen 與 Lewis Hamilton 的追撞」,打從開始寫第一篇 F1 文章,許多前輩就提醒筆者,千萬不要針對車手做出評論,以免引發筆戰!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對筆者來說寫相關文章的目標,本就較偏重空力效應與機械原理的探討,因為機械與科技是可以用數據與推論去證實,然而車手想法、身心與車隊指令卻常常只能猜測。許多讀者朋友可能會發現,去年筆者的文章很大比例,都是在探討各車隊的賽車設計。然而這畢竟不是課堂或設計討論專題,有些原理也較枯燥,因此筆者也在找尋比較容易解釋與說明的新方法。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感謝各位讀者朋友的支持,賽車的世界臥虎藏龍,有許多讀者的文章回覆也非常專業與精闢!常常讓筆者感恩,有大家的討論真好!今年筆者增加了不少賽事內容的撰寫,也盡量用分析的角度去評量每一次的賽道事件。打從 Lewis Hamilton 和 Sebastian Vettel 去年在亞塞拜然的「那次碰撞」開始,筆者就試著與團隊成員討論,並撰寫相關賽道事件的分析,非常感謝各位車友與讀者,都能用非常理性專業的回覆來支持筆者。這也讓筆者團隊對於台灣討論F1賽事的水平與內容相當佩服。尤其是有些讀者的分析,也常常給筆者全新的想法,這就是討論!就像在博士班的課程一樣,真的感恩各位讀者的反饋與討論。默默地,我們共同建立了一個賽事交流的平台!感謝大家!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這場英國大賽您一定要親自觀看!這場英國大賽也的確是近年來最好看的一場。這條古老的傳統賽道全長 5.891 公里,賽道寬敞、高低起伏極小、緩衝區為傳統砂石(失誤幾乎無法脫困)、賽道視線良好。本賽道看似簡單,然而為了在這條高速賽道取得最好成績,車手需要用盡一切力量去爭取「額外加值」的空間!這條賽道的「額外加值」空間,來自許多彎道中的加速與油門控制。這不但考驗車手的經驗與心臟強度,更重要的是車手攻略每個彎道的「流暢度」!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在賽車的設定上,本次的重點乃空力系統的設計與調教。本次空力系統擔任了爭取「額外加值」的重要關鍵!本場大賽中,各位讀者可以觀察兩輛相互追逐的賽車,在距離上與車身穩定度的變化。各位讀者可以觀察前車尾部亂流,對於後車的影響,可以觀察後車因為氣流不穩所產生的偏擺,更可以觀察後車在即將靠近到前車時,會進入一段低壓區,此時駕駛必須克服失去下壓力與剎車效能大大降低的狀況!如果駕駛不夠了解賽車的極限性能,又或是賽車的空力系統較差(無法應付複雜的亂流,和無法多面向捕捉下壓力),賽車甚至會高速失控。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本次的排位賽,就有些選手發生失誤撞出紅旗,所幸選手都平安。最後竿位由 Lewis Hamilton 拿下,然而 Sebastian Vettel 與 Kimi Raikkonen 的速度也非常快,這裡就埋下了明天起跑後的競爭火種。另一方面,兩輛大牛因為所使用的雷諾動力單元無法與紅銀雙雄爭鋒,再加上 Daniel Ricciardo 還碰到 DRS 故障,紅牛本站也只能伺機而動,無法主動發動攻擊。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星期天的正賽,兩輛法拉利依然保持著超優異的起跑!而 Lewis Hamilton 則是起跑速度稍慢,才一起跑 Sebastian Vettel 就順利超越取得第一,而起跑也非常神速的 Kimi Raikkonen ,也開始不斷找位子往前攻擊。終於在第三彎附近 Lewis Hamilton 稍稍跑開線路, Kimi Raikkonen 眼見機不可失立刻補上,然而 Lewis Hamilton 也馬上反應做出防守關門。就在這攻防當中, Kimi Raikkonen 擦碰到 Lewis Hamilton 後輪, Lewis Hamilton 滑出賽道,而 Kimi Raikkonen 因為碰撞也被雙牛超越。2018 F1 英國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就在這碰撞發生過後, Lewis Hamilton 幾乎掉到了最後,而 Kimi Raikkonen 則是馬上又反超了剛剛趁機搶進的 Daniel Ricciardo ,並且緊咬 Max Verstappen 。經過這場事故, Lewis Hamilton 表示後方有些不穩,而 Kimi Raikkonen 也回報車隊,賽車變得較難控制, Kimi Raikkonen 表示鼻翼設定遭到改變,車輛發生推頭的情況。然而從成績上看來,這兩人的圈數還是相當驚人。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這件事情在賽場上其實沒有如此大的爭議,這幾乎是可罰可不罰的情況。就算大會判定這是後方車手 Kimi Raikkonen 的過錯,以前幾場的判例大概也是判罰加時5秒的情況。本次大會做出加時10秒的判罰,先不論是否過重,重點在於判罰是否有一定的標準?「法」的精要就在「平等與客觀性」,不能想用圓時用圓,想用方時用方。本次 Kimi Raikkonen 與 Lewis Hamilton 的碰撞,大會有絕對的裁判權,然而執法的標準確認與輕重的確有商討的空間。但是只要是「人」在執法,就絕對會有「模糊地帶」。拿另一個國際運動「世界盃足球」來說,也常常發生主審判決的尺度問題,但套一句老球迷的經典回答:「判決尺度也是比賽的變數之一,同時也是比賽的樂趣之一」。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這次法拉利的策略非常正確,不論是進站換胎的策略、進站罰秒的時機又或是給予車手的訊息都十分道位。對於比賽最後幾圈所發生的安全車事件、車手重新起跑的掌握,以及最關鍵的 Valtteri Bottas 死守壓制 Sebastian Vettel 的攻擊,都建議各位讀者親自觀看。尤其是最後幾圈的攻防,其實沒有那麼多的謀略與計算,這是四位車手展現防守與攻擊的技巧!也再次展現了 F1 賽車該有的超車技巧, Vettel 那種有如手術刀的鋒利路線, Lewis Hamilton 從最後一路向上殺的鬥志與決心, Kimi Raikkonen 接受判罰後一路向上追擊的成熟穩健,與防守到最後一秒的 Valtteri Bottas 。這些場上真實的較量與搏鬥,絕對比賽後的花邊新聞與謠言真實與珍貴。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F1 是一項運動,是一向萬中選一的頂尖賽事,但它也需要票房與新聞,下場之後的發言與態度,都可以輕鬆將它看成一種宣傳與加值服務!本季的一級方程式大賽的確比起往年更加精彩,法拉利的確有在保護動力單元,而且很有可能是用一種「綜合性」的方法增加動力輸出或保護動力單元。而賓士車隊一定也會改善賽車起跑,與輪胎反應速度的問題。本季很可能是 Kimi Raikkonen 最後一年的法拉利生涯,與其懷疑這次的碰撞是戰術,還不如解釋成法拉利在還沒有緊要關頭時,開放兩位車手都可以採取較積極的比賽駕駛。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畢竟距離比賽終了還有足夠的場次與空間,如果真的要行動也很可能是「X軍」執行,雖然比賽是絕對禁止這種行為。然而多年前著名的「雷諾車隊撞車事件」的確真實地發生過,以法拉利習慣執行僚機掩護政策的隊史看來,的確也有可能在往後發生一些奇怪的巧合與意外,但以目前場次與兩隊實力相當的籌碼看來,本次的英國大賽就是一場豐富且刺激的復古動作強片,就以最開心的心情繼續欣賞接下來兩位當今F1爭冠雙雄的實力表現吧!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玩車趣:「用玩車的心看世界車壇,用我們的手築自己的夢」
—————————–
相關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