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梭,新的世界一級方程式賽季又將到來!記得去年也是以空力篇作為年度F1系列文章的起手篇。今年就不再重複解釋一些基本空力原理,筆者會多說一些開發賽車上的順序與流程,近日來筆者與團隊也實際接觸最新版本的流體運算軟體,對於日益強大的模擬運算能力大感佩服。拜最新科技的加持,以往只能跟隨大車隊開發走向,進而發展的中游或是小型車隊,越來越能得到更佳的設計武器與環境,這對於F1大賽的精彩度一定會有正面的幫助!
(圖片取至網路)
今年的新賽車一登場,筆者就深深的感受到,各車廠對於新車的設計與去年有著極大的分別。去年很明顯在設計方面,大致上可分為三種風格與概念,到了比賽的中後期大概又縮成兩大設計走向。而一輛賽車的空力設計又大致可切分成前、中、後三段佈局(這裡所指的前、中、後空力佈局不包含底盤設計),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前鼻翼與尾翼的設計。坦白說,光有這兩個部份的空力設計,加上底盤的設定與配重,就足以安定一輛賽車的基本空力效果。
(圖片取至網路)
但是為了追求最好的空力效果,所有開發人員都會想要做整體全盤性的規劃。然而在極有限的時間裡,大部分都是先抓底盤與重心,然後再加上鼻翼與尾翼這兩樣重要的部件,就先行電腦測試與比例風洞實驗。而尾翼與鼻翼的數據在開賽初期大多沿用去年成熟的設計套件,尤其是鼻翼常常需要配合特殊賽道推出小改良,因此在新車推出1/1實車測試前,對於車輛的預估與效果推測大多還未加入中段,或是一些導流小翼的元素。
(圖片取至網路)
剛剛所說的是「空力效果」,這就像是碩士論文的及格分數,然而要真正拿下好成績,工程師與開發人員所追求的是極致的「空力效率」。這就是精算且清楚的掌握整台賽車的每一個空力效率與區域關聯性,要能夠達成這個目標,最重要的資源是「時間」!能夠掌握時間優勢的,大多是順利蟬連冠軍寶座的車隊,並且必須是「順利」達成!而不是在上個賽季爭冠軍時,還在忙於研發升級套件與解決問題的贏家。這也簡單的說明了,為何F1歷史上有那麼多個時期出現連霸車隊的歷史。
(圖片取至網路)
說到這裡,各位讀者一定會認為,那賓士車隊不就能夠再次制霸2018賽季了嗎?照道理來說賓士的優良基因,加上更完整的規劃,的確擁有比其他對手更好的起跑點。然而法拉利在去年賽季的後半段,資深的車迷應該都能多少看出,其工程團隊已經將重心移轉到今年的賽車開發上。而且在2017的賽車分析當中,筆者已經對賓士與法拉利兩大車隊的空力發展方向,與賽車性格做出了解析。法拉利2017賽季的戰馬在空力設計方面絕對是極為優秀的作品,這也是在全新賽車技術規格發佈後,法拉利所提出的發想與走向。
(圖片取至網路)
如果把2017年當作是一個對於新技術規格摸索與實驗的一年,那賓士與法拉利可以說是開創了兩大空力與賽車特性的流派。而在實際競爭當中,雙方賽車的特性也可以說是十分鮮明!兩大車隊的作品也在不同的賽道中,透露出本身的特性與當初規劃的方向。而其它車隊大多是以這兩大集團的開發方向,再加以改良或是融合設計,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作品。其中原本應該擁有極為特殊或是第三種流派發展的紅牛車隊,卻苦於動力系統始終無法跟上空力開發腳步,甚至限制了許多原先應該能夠發展的空力套件與應用,導致整個賽季都在修改方案,更慘的是其動力系統就算到了賽季尾聲,也沒有拿出大幅度的進步或突破。這也直接扼殺了紅牛的2017賽季,並且為2018新戰車埋下更多不確定的因素。
下篇筆者將分析賓士與法拉利這兩支領頭的勁旅,並回答一些車迷朋友提出的問題,我們下篇待續~
玩車趣:「用玩車的心看世界車壇,用我們的手築自己的夢」
—————————–
相關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