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 2022 終於迎來了大幅度的變革,相信熱愛此賽事運動的各位,都已經對於今年賽車恢復「地面效應」運用, FIA 新規則空力設計方向,已有了大致上的了解。筆者就不再贅述相關細項,直接切入開發人員會面臨的問題與難處,並大概抓一下目前各車隊,面對本次車體空力設計的運用邏輯。
2022 F1 賽車設計 – 全新開發將面對「混亂、隱藏、變因」的挑戰!
「混亂、隱藏、變因」是本次筆者針對 F1 2022 新賽車開發的標題,畢竟本次的新車開發觸碰到了全新動力系統、大改變的空力規則、新型懸吊系統(部分車隊),如此多的「變因」,完全是考驗各車隊面對問題處裡的經驗,「抓方向」是今年各大設計總監的首要任務!萬事未必起頭難,然而走錯道路則是常態,因此即時判斷問題、協調各部門調查、各項數據比對與推論,是走出開發迷霧的救命繩!
「抓方向」是今年各大設計總監的首要任務!(圖片出處: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尤其是許多車隊都推出全新懸吊的測試,無論是作動方式的改變、幾何角度的修正、新材料的嘗試、重新調整阻尼與分配,這些都能夠完全改變一輛賽車的操控與平衡,而且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一項工程。如果是沿用去年的空力設計與車體佈局,那工程人員將比較容易在數據中比對成效,相對干擾的變因也較少,然而今年賽車是全方面大變革,因此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凡是針對「懸吊」進行大幅度變革的車隊,其空力套件沿用過去概念的成分也比較多,並且在測試安排上也規畫出了順序,一樣一樣累加的測試科目,就是為了方便研發人員的研判。
懸吊、動力、空力都有大幅度更動,因此走錯研發道路會是常態。(圖片出處: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全新空力設計「隱藏」在看不到的地方!
依稀記得教授說過的一段話:「空氣力學是最能夠隱藏的魔法」!這樣的觀念放在當今的 F1 賽車上,筆者的結論大概是:「吸」比「壓」來的強,且「渦旋」規劃是關鍵!大會放寬了針對「地面效應」的運用,在有了 Venturi effect 的加持下,這種緊緊吸住地面的方式,遠遠比起過往滿布於車身表面的下壓式套件,來的更直接更強效。
在當今的 F1 賽車上,筆者的結論大概是:「吸」比「壓」來的強,且「渦旋」規劃是關鍵!(圖片出處: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然而運用這種「吸」的方式來抓住地面,對於地面的起伏與角度有很大的影響。用簡單的方式形容,就像拿著吸盤吸附磁磚移動,我們可以感受到這股驚人的力量,但當吸盤移到有空隙的表面,或是角度無法保持吸附表面時,這股力量將會瞬間消失!因此明明知道這種「吸」的魔法十分強大,當我們要在浴室掛重物時,大家可能還是比較相信鑽孔式掛勾,而不是數據或許更強大的吸盤掛勾。
「地面效應」的運用大多集中在底盤下方,因此現階段用肉眼實在無法判別各家優劣。(圖片出處: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由於「地面效應」的運用大多集中在底盤下方,因此現階段用肉眼實在無法判別各家優劣,更無法和往常一樣研判賽車前中後,所分布的各項空力套件,並藉此大略分析賽車氣流的走向效果,或是大概猜測其針對的部件重心位置。以筆者的淺見,完全無法評估各家優劣勝敗,但是隨著各家車廠陸續釋放的測試照片,以及車身上「某些」關鍵開孔,我們依然可以將其大概念的分類為三種設計方向,而這三大類設計方向,在新規則下的頭一年,又將迎來何種命運?我們下篇馬上分曉!
筆者歸納出了三種設計方向,而這三大類設計方向,我們下篇馬上分曉!(圖片出處: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玩車趣:「用玩車的心看世界車壇,用我們的手築自己的夢」
相關賽事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