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前言:

對於還未詳細了解2022新賽車開發、技術規則、地面效應運用的朋友,以及想知道筆者季初對三大車隊推敲的內容,請參考以下三篇鏈結:

2022 F1 賓士 Mercedes Benz Lewis Hamilton #44 George Russell #63

Mercedes 賓士:兩套方案下的抉擇?

賓士稱霸了多年,連莊到觀眾與大會都決定要翻一翻盤面,這也間接造成了今日大改規則的些許誘因。面對長期的優勢,賓士團隊當然也有較為充裕的開發時間,然而去年(2021)卻碰到大會修改底盤的變動,為了搶救當年賽車的實力,更為了 Hamilton 與 Max Verstappen 的世紀對決,賓士開發團隊必定調動了研發資源與時間,筆者相信這促成了開季賓士推出「兩種」側箱的原因。

2022 F1 賓士 賽車 設計 Mercedes BENZ

去年賓士為了底盤規則變動,犧牲了部分新車研發時間,因此 2022 先推出了 A 方案嘗試。(圖片出處: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筆者預估賓士原本打算先看看對手狀況,另外爭取更多時間把「薄型側箱設計」規劃的更完善。但沒想到 Ferrari 與 RedBull 實力如此穩定,尤其是與自己設計理念極為相似的 RedBull RB18 ,能在盡量降低 Porpoising 豚跳效應的情況下,發揮「地面效應」的巨大「吸」力!有了這個成功典範,賓士團隊果斷將賽季初的側箱換下,提前拿出了這個「驚世駭俗」的「薄型側箱設計」。

Mercedes 賓士:「薄型側箱設計」是否得當?

想要了解更多Mercedes W13的開發,請先參照 2022 F1 賽車設計分析與天才 Adrian Newey!2022 F1 賽車設計,來自Mercedes的反擊! 會比較好了解賓士團隊的原始開發目標。

其實「側箱」就是一個讓氣流進入的通道,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散熱,因此賓士推出此種「薄型側箱設計」,一定有許多人認為「它」會造成冷卻不足,甚至賓士會再次換回原本較正常的側箱配置。但是這些思維模式,其實還停留在比較早期的概念,認為這細細一條縫的流量無法支撐該有的冷卻效果。在 McLaren Benz 還合作的年代,著名的 MP4-18、19、20的確因為較小的「側箱」與「開口」設計,大大影響了車輛散熱的穩定性,這的確造成那段日子賽車的低妥善率。

2022 F1 賓士

較小的「側箱」的確造成當年 McLaren Benz MP4-18、19、20的低妥善率。(圖片出處: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但那是大約 2004 年的事情,相關的技術規則、空氣力學運用都與今日不同,更別談當年的電腦流體模擬尚未成熟,很多設計都必須用實際測試來解決,無形中限制了開發者透過計算,快速了解氣流冷卻效率的機會。如今在這電腦技術發達的年代,賓士團隊絕對有把握此「隙縫」所帶來的冷卻效果,再加上賓士完全押寶車體巨大「吸」力的設計概念,只要開發時多設計一些切面,讓氣流經過加速時的加壓帶入,「薄型側箱設計」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散熱問題。(唯一的風險來至於低速時段)

Mercedes Benz 賓士 賽車 F1

由於技術與時代進步,目前「薄型側箱設計」只有低速時可能有散熱問題。(圖片出處: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Mercedes 賓士:賓士的重大升級依然與「薄型側箱設計」有關

表面上賓士苦於「豚跳效應」的糾纏,但常聽筆者直播亂聊的朋友們,應該都有聽過筆者解釋,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與賓士的研發態度。簡單來說,巨大的「豚跳效應」也應證了賓士擁有極高的「地面效應」成效,至於解決方法賓士也不想透過粗暴直接「減壓」,來放棄賽車原始設計的高吸力效果。經過了幾站的跌跌撞撞,開發團隊也與兩位車手 Lewis Hamilton 、 George Russell ,溝通了未來升級與賽車個性的成長方向,賓士決心完成「薄型側箱設計」結合「新式底盤」的後續升級。

2022 F1 賓士 Mercedes Benz

「豚跳效應」其實沒有真正考倒賓士團隊,他們只是在尋求完美的提升方案。(圖片出處: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至於賓士是如何解決過往所面對的問題?筆者大膽假設,研發團隊除了將底盤邊緣規劃可以適度「洩壓」的角度與開口外,底盤氣流的速度與流向也一定有改變,並且一定配有新的 Venturi effect 隧道,如果以上的改良還可以隨著每一場做出調整,也就是設計時保留了變更空間!這樣應該就可以達到類似紅牛 RB18 的跳動狀態,至於如何將 Mercedes W13 的空力效能拉到最大,還需要筆者接下來的推論。

Mercedes 賓士:賓士的重大升級大推敲!

我們不會用房車的空氣力學看方程式賽車,而如今我們更該用多一點航太設計的角度看今日的 F1 賽車設計。前面提過了賓士針對「薄型側箱設計」必定有許多流量計算,研發團隊一定會利用這股氣流,達成車輛在下壓力與速度上的提升。單單使用內外壓力的不同,進排氣端的流速,或許還不能完全解釋賓士的野心,筆者將介紹一個戰機設計上的例子給大家參考!

螺旋槳戰機 空氣力學

現今的 F1 設計,配合地面效應的放寬使用,基本上和螺旋槳戰機的空氣力學運用非常接近。(圖片取至網路)

二戰末年,美軍有一款可稱為螺旋槳戰機的頂峰之作 P-51 Mustang ,它就有一項十分有趣的設計,或許會和今日的賓士重大升級有關。 P-51 戰機也是採用傳統活塞發動機(也有渦輪喔),因此它也需要一大塊散熱器來幫助降溫,這和現在的 F1 配置相同,引此 P-51 戰機也必須設計一個優秀的「散熱通道」,就和目前 F1 的側箱類似。由於一些陰錯陽差, P-51 戰機的散熱通道不但有良好的空氣動力學,還因為散熱器帶來了部分熱動力學的好處!

P-51 戰機 散熱通道 設計

P-51戰機的「散熱通道」設計,其效果或許和賓士的秘密武器相同?(圖片取至網路-維基百科)

簡單來說就是氣流通過高溫的散熱器,有效利用熱能使流過的氣體產生推力,或多或少可以抵消自身阻力,如果配合設計得宜的導流結構,甚至可以幫忙提高本體的移動速度,也就是一種簡單的加速方法!雖然這種幫助或許沒有在航空載具上來的明顯,然而這都是利用設計帶來的「多餘」好處!

2022 Mercedes Benz Lewis Hamilton #44

如果此次賓士的升級方向順利,那賓士便開啟了未來幾個賽季的進化道路!(圖片出處: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要知道目前 F1 連車身縫隙都會用膠帶撫平,上場前幫車輛清潔並塗上降低阻力的藥劑,就連車漆與貼紙都在減重當中。如果賓士真能夠善加利用「薄型側箱設計」,所帶來的外型空力效果,加上較小側箱提高內部溫度,迫使產生部分熱動力學,再加上最終排氣位置或許可幫助底盤加壓!那這次的升級方向,將幫助賓士擁有比紅牛更多的提升空間,更開啟了未來幾個賽季賽車的進化道路!


玩車趣:「用玩車的心看世界車壇,用我們的手築自己的夢」


相關賽事報導:

2022 F1 開賽至今各隊更新狀況報告—賓士Mercedes

Facebook留言

則留言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