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士(德)—歷史:車廠歷史簡述 賓士 古董車
現代汽車歷史的先驅「賓士」,幾乎改變人類陸上的交通樣貌。由獸力與蒸氣做為主力的時代,也在此時有了革命性的變革。然而我們目前所認識的賓士汽車,其實是由 Karl Benz 、 Gottlieb Daimler 、 Wilhelm Maybach 、 Emil Jellinek 與其女 Mercedes 一同譜寫而成的汽車交響曲。
這首交響曲的起頭,是由 Gottlieb Daimler 與好友 Wilhelm Maybach ,一同於1885年研發出了全球第一輛機車 Dailmer riding car 。這輛雙輪機車配置一具 264cc 的氣冷式直列單缸引擎,成為歷史上第一部使用汽油引擎運行的交通工具。在機車研發獲得成功後, 1886 年這兩位發明家與生意夥伴,將原本的 264cc 引擎擴大,成為一具 462cc 的水冷直列單汽缸引擎。且將此具引擎配置於一輛四輪馬車上,並有簡易的變速裝置,基本上可算是中置引擎、後輪傳動的先驅型式。 賓士 古董車
而在同一個年代裡,另一位率先開發二行程引擎的 Karl Benz ,也在1885年將二行程引擎再次進化,並研製了一具 984cc 的水冷式單汽缸四行程引擎。 Karl Benz 於是將這具引擎規劃在一部由鋼管為主架構的三輪載具上,由於發表時間比 Gottlieb Daimler 與好友 Wilhelm Maybach 的四輪汽車要早上幾個月,這輛由 Karl Benz 所設計製作的原型車,普遍被世人所公認為人類史上第一輛汽車。
Gottlieb Daimler 與 Wilhelm Maybach 和 Karl Benz 其實在生前沒有太大交集,甚至有兩人並未實際見面過的傳言。畢竟以市場而言,這兩大發明家當時都有自己的公司,在商業上屬於相互較量的對手。而這兩大發明家也常常和自己公司的股東們,因為設計理想與商業市場考量產生摩擦。由於需要大量的金費支持研發與參加比賽,不論是 Gottlieb Daimler 或是 Karl Benz 所領導的公司,都常常陷入資金缺口。就在此時 Gottlieb Daimler 的重要貴人,當時派駐於德國的奧匈帝國領事 Emil Jellinek 非常欣賞 Gottlieb Daimler 的發明與產品,不但提供資金援助,並且代理其產品銷售。
而人脈豐富且眼光獨到的 Emil Jellinek ,同時鼓勵 Gottlieb Daimler 與 Wilhelm Maybach ,研發一系列高性能車輛參與競賽。其目的不但可以強化研發能量,更是汽車市場中最有力的宣傳手法。在這樣的合作下,便產生了一台名為 Daimler 35hp 的車款, Daimler 35hp 與以往使用馬車改良的架構,有著本質性的改變。不但車輛結構、傳動方式、車輛外觀都更接近現代車輛樣貌,操控方面也由撥桿式設計,改為使用如當今的「盤狀」方向控制介面。 賓士 古董車
由於此車的成功, Emil Jellinek 決心將它往歐洲各地甚至美國銷售。由於當時歐洲較為流行法語風格, Emil Jellinek 於是決定將這輛原名 Daimler 35hp 的車輛,加上自己 11 歲女兒的名子「 Mercedes 」做為車款的命名,而 Mercedes 這個單字來自西班牙文,原意為「優雅」的意思。由於 Emil Jellinek 的大筆投資,且此新車款的確在 1901 年的各項大賽中獲得極大的成功,於是 Gottlieb Daimler 便在 1902 年正式將「 Mercedes 」正是註冊成為品牌名稱。
這段為了科技、速度與熱情的美好歲月,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摧殘,許多車廠與工業設施紛紛受到無情的破壞與倒閉。由 Gottlieb Daimler 和 Wilhelm Maybach 成立的 DMG ( Daimler-Motoren-Gesellschaft )公司,與 Carl Benz 成立的 Benz & Cie. 在 1924 年開始積極商討合作,終於在 1926 年互相交換持股,正式宣布合併。並以「 Daimler-Benz AG 」成為新的公司名稱,而「 Mercedes 」則成為品牌名稱。合併後的公司廠徽整合 DMG 公司的三星標誌, Benz & Cie. 公司的桂冠業外環,形成我們所熟悉的三星標誌。也從此刻起,汽車史上的兩大開山鼻祖合為一尊,共享科技結晶,開創了汽車駛上最成功的一頁。
車型: W111 ( 230S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賓士經歷了一段重新整頓與設計激盪。對於戰後科技快速的改變,賓士於1959年推出了採用籠型結構(monocoque)設計,擁有高安全性能的W111系列。此系列車型比起過往來的更寬、更長且重心更低,良好的操控性與駕駛感受,可說是此一豪華車系的一大進化。
(2018 RALLY TAIWAN 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展出實況)
在乘客安全上,此車系結合籠型結構與安全潰縮區的概念,在車艙的設計上也加強軟墊與座椅的強度。
(2018 RALLY TAIWAN 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展出實況)
身為本車系的第三代,除了上述的造型特點外,此代最大的特點在於運用一種,類似魚類尾鰭造型的垂直導流翼板,此一設計手法被稱為「 Fintail 」。在汽車設計歷史上,這種造型約出現在 1950 年代,義大利汽車造型實驗上,並且在少數的車型上運用。但真正將此一特點發揚光大的,卻是 1956 年的美國汽車產業,當時對於飛行、航太、流體力學的嚮往,直接影響了對於汽車造型的設計。尤其是美國的 Chrysler 汽車公司,對於這種設計風格採取大量的廣告宣傳,因此當時美國所設計的汽車,都多少帶有這種特殊的設計。
(2018 RALLY TAIWAN 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展出實況)
而這股來自美國的潮流,也多多少少影響了歐洲車界。當時賓士為了不斷擴大的美國市場,也採取了這種的設計。但是優雅的歐洲設計師,對於此種設計也進行了一些修正與調整,讓這種翼板設計能夠更契合車體造型,並將此造型結合駕駛停車時,測量距離的參考。
1. W111(230S) 1959年-1965年生產。
(2018 RALLY TAIWAN 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展出實況)
2. 造型獨特的儀表板設計,時速表採用直立式設計,讓人有駕駛飛行器的感受!
(2018 RALLY TAIWAN 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展出實況)
3. 使用大量皮革包覆的中控臺,豪華且與戰前風格做出區別。
(2018 RALLY TAIWAN 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展出實況)
4. 為了防止發生意外時的碰撞,所有機件都採用無尖角並且內縮的設計。
(2018 RALLY TAIWAN 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展出實況)
車型: W108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標新立異的「 Fintail 」設計逐漸過時,於是在設計師的巧思與工程團隊的努力下,底盤代號為 W108 的新一代賓士豪華房車誕生。在外型方面,上一代車型的銳角部分,被更流線的線條取代,更多且更細緻的飾條,妝點了W108車系的高貴質感。對於細節的進化與機械的改良,成為了此車系的一大重點,尤其是在轉向系統和懸吊系統的進化, W108 都有著大幅超越過往的表現。擁有高度安全的底盤作為基礎, W108 所搭配的動力系統也比起過去車型強大,開啟了賓士往後朝向高性能、大動力的方向前進。
(2018 RALLY TAIWAN 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展出實況)
1. 1968年後,賓士以排氣量更大的 280S 與 280SE 替換 250SE 的位置。
(2018 RALLY TAIWAN 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展出實況)
2. 流線的車身線條,搭配細緻的飾條妝點,彰顯此車無比豪華的定位。
(2018 RALLY TAIWAN 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展出實況)
3. 不論是機械或是功能性,賓士將所有細節都予以改良和提升。
(2018 RALLY TAIWAN 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展出實況)
4.此車開啟了賓士豪華大型房車,朝向高性能、大動力的方向前進。
(2018 RALLY TAIWAN 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展出實況)
車型: R107 208SL
從 R107 SL 超長的產品生命週期,足證其設計與製作的成功。在賓士的各車系之中,「 SL 」是一個專門屬於跑車的代號,在德文的寫法是「 Super Leicht 」,也就是「最輕量」的意思。賓士於 1963 年就推出第一代 SL ,因此除了速度與操控外, SL 車系還帶有獨特特殊的使命,那就是讓駕駛在長距離的駕駛體驗中,感受舒適、豪華與享受車輛動力的樂趣!
(2018 RALLY TAIWAN 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展出實況)
本車引進台灣時,正是台灣經濟最高峰的時期,豪華且氣派的 R107 剛好迎合各大老闆仕紳的胃口。而賓士原廠亦有推出軟頂和選配的硬頂配置,並擁有巡航定速系統、抗曬防強光玻璃、加熱座椅、高出風量冷暖空調,對於多雨的海島型國家, R107 SL 可說是十分全面性的豪華性能跑車。
(2018 RALLY TAIWAN 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展出實況)
(2018 RALLY TAIWAN 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展出實況)
抗曬防強光玻璃,高品質組裝的各式細節,強化又舒適的座艙,讓許多名流巨星選為坐駕,其中包括已故功夫巨星李小龍先生。
玩車趣:「用玩車的心看世界車壇,用我們的手築自己的夢」
—————————–
相關單元:
其他相關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