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 Bull 車隊 Max Verstappen 車手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艾米利亞-羅馬涅 GP (伊莫拉賽道),在低溫、陰雨又多次意外事故的節奏下,考驗眾家車手的駕駛判斷。更在車手技巧大於車輛狀態的雨戰中,細細品味現今與未來的「王者」人選!筆者將述說一件親身經歷的故事,淺談雨戰的艱辛,並且為雨戰裡每位車手鼓掌。
在伊莫拉 GP 開賽前,筆者在粉絲團有稍稍提出,雨戰對於空力套件的影響,畢竟在雨戰的環境中,空力效果將大打折扣,各車隊對於底盤設定的優劣,直接影響成績高低。因此,雖然本站有許多車隊都修改了賽車的空力套件,但都因雨戰,無法明確驗證這些改動是否帶來正面效果。反倒是技師如何抓到車手與賽車之間的適切「反饋」,遠遠影響了本戰最終的成績優劣。
本站各隊所帶來的提升套件,都因為雨戰無法檢測具體效用。 / AlphaTauri 車隊與 Alpine Renault 車隊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雨戰是一項「獨立」出來的技術,賽車的反饋、路線、油門節奏都是獨立出來的一門技術!這句話,筆者幾年前親身體驗了其真理!也深深感受到「經驗」才是車手面對雨戰最重要的元素,畢竟就算靠著車手本身優秀的運動神經與直覺反應,也會被瞬息萬變的抓地力變化所干擾。筆者的這個故事,來自台灣方程式之子 Hans Lin 林帛亨身上,在一次因緣際會的活動中,有幾位車手在某國做一次非公開的測試,原本上午晴朗但低溫的賽道,雖然讓輪胎較難升溫,然而面對當時眾多國際一線車手而言,依然「用力」的取得好表現。
雨戰是一項「獨立」出來的技術,除了技巧、神經反應外,「經驗」絕對是關鍵。 / Red Bull 車隊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林帛亨身為經驗豐富的車手,也上場做了幾圈成績給技師與在場車手參考,當幾圈電光石火的單圈後,令筆者驚訝的有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是 Hans Lin 並沒有太多該級別賽車的駕駛經驗,那天也是第一次「摸」到了這輛不屬於自己的賽車,由於任務時間緊迫,連座椅的調整與填塞,也是上陣之前不到 30 分鐘的工作,因此當然更別談設定賽車這些細節的事項。然而當日 Hans Lin 的單圈成績,卻是漂亮的令人驚豔!不但單圈成績優秀,每一圈的秒差更是接近「機器人」的展現。但 Hans Lin 除了成績令筆者映象深刻外,第二件事情才是改變筆者對於「操駕」這項學問的敬重。
雨天幾乎沒有固定路線,地面狀態、抓地力、輪胎狀態需取得平衡。 / Alfa Romeo 車隊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當 Hans Lin 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後,向技師團隊與其他選手指出,該賽車、場地與當時狀態的說明,並且說出了稍晚如果遇到下雨,就算車隊用上雨胎,賽車也很可能會在哪一個彎角,哪一個油門狀態下打滑,而就算車隊做出了以往面對該場地的雨戰經驗,也很難達成預定規畫的測試目標,也因此 Hans Lin 提出了該日如果下雨,就改成其它作業事項的規劃。當日下午,該賽道下起了還能夠用防水外套+帽子抵擋的雨勢。由於稍早有 Hans Lin 的提醒,大部分車手都採取觀望的態勢,然而面對分秒珍貴的任務時間,有幾位地主(主場)車手,準備換上雨胎上場。
由於路面不斷改變抓地力的大小,也造成攻防間的風險大增。 / Aston Martin 與 AlphaTauri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就在他們要上場前, Hans Lin 提醒並警告哪個路段會發生抓地力喪失,並再次建議不宜執行任務。當時筆者心想,對方是該級別的現役車手,任務又在他們的主場,再加上要上陣的兩位,又是歷年大賽積分最多,最被看好的種子選手,過往表現更是讓筆者認定,他們很有機會在未來挑戰世界高級別的方程式大賽,應該沒啥大問題,因此筆者就趕緊開車趕到賽道的攝影區作紀錄。那時筆者選擇了 Hans Lin 預判最有可能失去抓地力的路段,準備架設器材紀錄,沒想到上場的車手才剛剛做完暖胎圈(另外一提,就算是暖胎圈那也是非常有震撼力的速度),才剛剛聽到無線電的正式圈起跑,一聲尖銳的輪胎慘叫聲,筆者本能地拿起相機快拍(只差沒腰間攝影了…),一個快速的物體因為慣性甩動,緊接著巨大的陰影從筆者的頭頂掠過,伴隨著引擎的音頻劃過空中,然後再重重摔落地面,緊追而來的碎片像炸彈破片一樣,噴濺到筆者面前 30 公分的護網上。
Haas 車隊的 Mick Schumacher 意外打滑損傷車鼻,所幸還能維修並完成比賽。 / Haas 車隊 Mick Schumacher 車手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當時還來不急意會危險狀態,緊接著又是有如時光逆轉的另一次意外事件。當下你根本沒有機會逃跑,除了拿相機一邊大叫一邊拍攝下來外,其實也沒啥事能夠做(這大概是很多不畏生死的「珍貴」紀錄誕生狀態)。直到5秒鐘過後筆者才能正視場上狀態,也才能慶幸兩位車手都能自行脫困的狀態,更讚嘆 FIA 嚴格的技術規範,絕對配的起超高昂的報價,更感謝該國對於賽道防護設施的嚴格「品管」,否則就沒有筆者今天這段故事可以寫哩!故事說完了,各位有發現 Hans Lin 的預判有多麼「到位」與精準嗎?
Aston Martin 賽車本站依然艱辛,又碰上故障與判罰,只有 Lance Stroll 能夠得分。 / Aston Martin 車隊 Lance Stroll 車手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經過這個由碎片撲打筆者臉的故事,各位應該可以體會到雨戰是一項「獨立」出來的技術,他不但需要本身的駕駛技巧、運動神經反映,更需要提前做出「預判」動作,而這些「預判」需要在追求小數點三位數的速度中運算,又要立即隨著瞬息萬變的地面反饋與場上戰況調整,而這些令人神經緊繃的狀態,需要一直持續超過 60 圈以上,且克服體力上的持續降低,這真不是「人」該做的工作!也因此,星期天的正賽筆者聽到某國車評一直「奚落」 Valtteri Bottas 的速度, George Russell 菜鳥擦碰,以及角田裕毅的打滑。不知道是該國評論的風土民情?還是這位車評是隱身於市井鄉間的神級車手?雖然這些情緒用語或許可以帶來些流量或「打賞」?但筆者要說這絕對不是健康的評論方式。
Lewis Hamilton與Max Verstappen的精彩演出,讓今年賽季緊張感倍增! / 賓士車隊 Lewis Hamilton 車手 與 Red Bull 車隊 Max Verstappen 車手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今天發生在伊莫拉賽道的精彩雨戰,其實需要有相當「操駕」經驗的車評解說,才能真正一刀刺中事情的要害。也才能精確說出, Valtteri Bottas 與 George Russell 高速擦碰時,「資深戰地記者」 Kimi Raikkonen 立馬連降四檔,趨吉避凶的反應!才能說出 Lewis Hamilton 並非單純滑出賽道,而是動態、抓地力與避免擦碰的即時反應!才能說出 Sergio Perez 並非毛躁駕駛,而是企圖用最大可能的入彎與出彎,擠出輪胎消耗殆盡前的價值。更不會拿家用輪胎與一般道路的駕駛經驗,說嘴排水效率每秒高達十幾公升的一級方程式雨胎。
Lewis Hamilton的失誤,其實已經是控制下的最佳選擇。 / 賓士車隊 Lewis Hamilton 車手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今年在各隊實力大幅拉近的狀態下, Lewis Hamilton 能從位置滑落到第九的事件中,一路過關斬將回到頒獎台第二,絕對是技術超群並且實力不容質疑。 Max Verstappen 、 Lando Norris 、 Charles Leclerc 、 Carlos Sainz 與 Sergio Perez 都有挑戰成為下一個世代王者的實力!也再次證明世界一級方程式雖然有更安全的駕駛環境,然而風險卻還是伴隨著速度與競爭無減,目前場上兩位擁有世界冠軍頭銜的「人瑞」運動員, Kimi Raikkonen 與 Fernando Alonso 都絕非常人,經過伊莫拉 GP 雨戰的真刀真槍,展現經驗與預判,再次彌補反應神經的耗損,筆者也對這兩位選手自我體能的鍛鍊致上敬意。最後,世界一級方程式的駕駛,我們或許在經過訓練與課程後,可以體驗漫遊賽道的刺激,但面對世界排名20人的頂尖競技,此種「操駕」是技術、經驗、訓練加上身體特質,與某些「靈感」的綜合體(一位選手對筆者的奇妙敘述),種歸來說筆者稱這種「操駕」已經成為一項藝術!
艾米利亞-羅馬涅GP多次的安全車事件與紅旗,多少影響了比賽節奏。 / 賓士車隊 Lewis Hamilton 車手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玩車趣:「用玩車的心看世界車壇,用我們的手築自己的夢」
相關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