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賽季才剛剛開始,筆者身邊的朋友,卻很多人喊出紅軍「展望 2020 」的無奈。在這裡筆者必須坦然地告訴紅軍的朋友們,紅軍確實表現不佳。法拉利在車輛空力開發的選擇上,採用較大膽的方式企圖改進車輛性能。這也透漏了紅軍在動力開發上,可能沒有太重大的增值。 2019 F1 澳洲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針對今年各隊的空力套件開發,必須到了上海站才能真正看出端倪。撇除無法直接用肉眼觀察的底盤與賽車內部(側箱、氣道),能夠用來影響賽車空力性能最大的兩個部件,就只剩下鼻翼組件與尾翼組件。針對鼻翼的開發與設計, Hanss Lin 林帛亨先生在以下這支影片中https://reurl.cc/RqXnD (另開視窗) 做出深入淺出的說明,筆者認為這是一段非常正確且大膽的分析。而 Vortex (渦旋)一直難以用文字解釋清楚,早期筆者也有在空力篇說明過流體動力學中「渦旋」的功用,只是後期大多把它歸類到導流程面加以說明。由於「渦旋」可以藉由空力套件的設計,試算出預期發揮的效益(渦量),並且可以利用這股設計過的氣流,精確的導向所設定的另一端。
(圖片取至網路)
原本十分難以控制的空氣流動,除了可使用各種翼板將其分層外,藉由渦旋更能讓氣體更加延伸與不易潰散,利用這種將氣體變化成有如「柱狀」的方法,便是 Adrian Newey 的拿手把戲。又由於電腦計算的大幅進步與 3D 結構模擬也導入相關的配套軟件,這種可以掌握導向與能量的關鍵因素,便能大幅度的改變空力系統對於賽車的助益。既然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這股力量,因此這些關鍵性的「獨門設計」通常會藏在底盤、車身內部、進氣與排氣管路、甚至是一些非常灰色地帶的「夾層」中。然而就以目前紅軍新賽車所呈現的外觀來評量,就算有使用到主要來至前鼻翼所產生的兩股(鼻翼內側、車鼻下方)能量,也大多導向於底盤部分,車側與尾部基本上還是維持去年的架構為主。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因此,法拉利今年的賽車真的只是「小改款」,而且最主要是心態上的裹足不前。就算換了以工程專長出發的車隊總監,能然不敢完全執行全套的「大膽取向」空力設計,目前所推出的配置實際上是一種為求安全的妥協設計。由於「戲精」(賓士車隊)在冬季測試期間表演得十分到位,而法拉利的「小改款」也展現了優於其它車隊的成績,因此法拉利也慢慢相信這套只推出一半的空力套件,能夠帶來力拼勝利的速度與優勢。不過以筆者的判斷,法拉利在本季的空力設計,本就帶著實驗性質,這也能從新賽車只敢改變前半部空力設計中看出一些端倪。這也意味著法拉利經過幾場的實驗後,可能就會調整空力設計,換回比較類似「基本」型的空力套件。而這樣的測試,其實在冬季測試期間,賓士車隊就有經歷過一次!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本次的澳洲開幕賽戰況,可能對於紅軍車迷較為失望。畢竟打從排位賽開始,法拉利的新賽車竟無法有效的追擊賓士車隊,甚至是對付改換本田動力單元後的紅牛賽車,也常常出現力有未逮的狀況。相較於賓士車隊一上場就開始突破過往最速單圈的魄力, Sebastian Vettel 與 Charles Leclerc 只能寄望正賽的長距離模式,能夠因為此種空力套件設計,能帶來與賓士車隊不同的優勢或機會。而從本次的排位成績看來,中游集團的確大幅度的追趕領先集團,並且也互相拉近彼此的距離。雖然中游集團整年度的表現,往往會被車隊的資源所影響,然而單就這第一次的排位賽成績看來,大約是 Haas 、 Renault 、 McLaren 、 Alfa Romeo 、 Toro Rosso 、 Racing Point 、 Williams 這樣的排序。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其中 Williams 因為無法完成全新空力概念的設計,又沒有足夠資金完成整個計畫的實踐,確定無法在今年有好的表現。而 Racing Point 則是因為開發時間上較為緊促,必須靠著後續的套件補強持續加強戰力,所幸在富爸爸對兒子的關愛下,後續的研發資源至少在本賽季是無後顧之憂。 Toro Rosso 的情況正好與 Racing Point 相反,藉由與紅牛主隊的設計分享,本次的新賽車確保了一定程度的基礎架構,雖然在空力開發方面與主隊有許多不同,然而大方向卻是相對保守的設計,對於後續的提升關鍵,反而是資金是否允許的現實考量。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Alfa Romeo 的新賽車屬於實驗性質極強的代表,較為激進的前鼻翼考驗著賽車在機械架構上的配合,而底盤與大架構其實還留著過往的 DNA ,這樣類似「改裝實驗」的賽車配置,考驗著駕駛的經驗與反饋,因此如果車隊擁有足夠的後續資金, Kimi Räikkönen 的經驗與對於賽車特性的說明,將是影響這輛賽車甚至是車隊開發走向的關鍵。 Haas 車隊因為大部分繼承去年法拉利的設計開發,因此基礎戰力應該十分優良,然而這也明擺著在這輛賽車的後續開發上,畫了一道難以超越的結界。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最後來說一下兩支進步幅度不及格的代表, Renault 與 McLaren 車隊。這兩支車隊真是令人失望!雖說 Renault 的新賽車足以擔當中游車隊的領頭之一,然而以一支提供動力單元給其它車隊的「正牌廠隊」,其空力設計又得到「高人」的指點,再加上還不錯的開發預算,在冬季測試期間,依然無法獲得有效打擊前三強的速度與操控,實在令人搖頭。或許 Renault 車隊也發現了多年來一直無法突破的原因,就是缺少了一位擁有豐富經驗,並帶著熱情與速度的當家車手,因此才會以重金力邀 Daniel Ricciardo 加入團隊,擔任如同 Kimi Räikkönen 在 Alfa Romeo 的角色,以更多的車手經驗指導車輛的設計與開發!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說完了目前場上各隊的新賽車性能預測,來說說歷史上勝率數一數二的 McLaren 賽車。這輛 McLaren 新作品在空力套件設計上,依然帶有許多實驗性的設計,雖然整輛賽車的主體,已經大幅度的改換適合雷諾動力單元的配置,然而基本上還是充滿了妥協與衝突,如果能夠打敗其它中游車隊,靠的並非車輛本身的優勢,而是倚仗一家本該是前三強車隊所擁有的資源與經驗而已。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來到了星期天的正賽,起跑當下賓士立即發揮了極佳的動力優勢,與更新懸吊系統後的靈活度,快速的封鎖有利位置。 Bottas 更是抓到了較快的起步瞬間(路面也較乾淨),並在進彎時順利超越隊友 Lewis Hamilton 取得領先。兩輛紅軍則在進彎處稍微互相擠壓, Vettel 主要是成功的防守後方的 Max Verstappen ,而 Charles Leclerc 雖然速度較隊友更快,然而也趕緊在彎道切回既有路線,展現了還不錯的默契。而因為惡運連連被困在後方的 Daniel Ricciardo ,在起跑後展開了奇襲路線,緊緊壓著邊線跑,卻因前鼻翼壓到了邊界較高的草皮,導致整個前鼻翼噴飛,此一重傷也導致了 Daniel Ricciardo 再次在家鄉鎩羽而歸。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本次的起跑也可以看出 Alfa Romeo 賽車基本上沒有較佳的速度與反應力,而 McLaren 賽車在加速性能方面略遜於 Renault ,在彎中的穩定度也是 Renault 更積極與穩定。因此單以賽季第一站來說, Haas 、 Renault 、 McLaren 都擁有比 Alfa Romeo 更加的戰力。然而法拉利與 Alfa Romeo 應該會持續觀察這套空力系統,是否能帶來原本規劃的效能,筆者相信如果上海站後,這套空力系統還是無明顯優勢,相信這兩支車隊都會陸續改變配置。不過比起紅軍與 Alfa Romeo 的摸索, McLaren 更是危機四伏!才跑了11圈, McLaren 馬上出現了動力單元的故障,一縷白煙由賽車後方噴出的當下,筆者還以為本田又再次出包!經過了一秒的無奈與搖頭,只能默默承認 McLaren 早已換成雷諾動力單元的事實。看來筆者三年前對 McLaren 問題所提出的疑慮,不論是機械或是車隊管理,可能在 2019 年依然被完美保存!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13 圈過後, Alfa Romeo 的 Kimi Räikkönen 率先進站換胎,緊接著下一圈雷諾賽車也進站換胎。這兩人的換胎時間其實都有點過早,正當筆者正在納悶新配方輪胎的問題時,第 15 圈、 16 圈 Sebastian Vettel 與 Lewis Hamilton 也接連進站換上黃胎。而同樣是賓士車隊的 Bottas 則是在 23 圈才進站換胎,並且在進站的前一圈還刷出全場最速的時間。很明顯的第一波的換胎確實過早,由於各家車隊對於輪胎的實際效能還未完全掌握,當法拉利做出換胎選擇時,賓士也採取了同樣的應對方式。而 Sebastian Vettel 與 Lewis Hamilton 過早換胎的磨耗影響,也讓一直在場上神奇運用輪胎的 Max Verstappen 取得了不少優勢。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這輛結合本田動力單元的紅牛戰車,不但擁有比起過往更加的速度,整場比賽實際參戰後,所有本田動力單元的賽車都平安完賽。反倒是過去強力批判本田動力單元,拖累 McLaren 車隊表現的「木瓜賽車」,換上雷諾的動力單元後依然貫徹提早打卡下班的傳統。綜觀整場賽局,除了 Daniel Ricciardo 是自己碰撞退賽外,其餘的雷諾動力用戶皆平安完成賽事,所以到底是動力單元的問題,還是自己車隊本身的問題,就看 McLaren 車隊願不願意真心改變!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比賽的大致內容,各位讀者可以從最後完賽的時間與成績中略見端倪。賓士車隊的強勢依然延續,就連今年推出的「最速單圈獲得一分積分獎勵」機制,也被 Bottas 輕鬆拿下,連同冠軍積分一口氣豪取 26 分進帳!而為了這「多」出來的積分獎勵, Max Verstappen 也曾經在倒數第三圈時,刷出一個全場最速時間,只可惜在下一圈被 Bottas 再次超越(1.25.580),雖然只是小小的一分積分,也可以看出賓士與紅牛的企圖心!反觀一直困在第4與第5名的紅軍雙雄,先撇開那套長久以來的「長機」與「僚機」規則,就連應該派誰去為車隊多爭取這一分都不敢執行,請問就算過了上海站後,換上了全新的空力套件帶來了速度,是否能夠抵擋紅軍這種車隊判斷與心態?車手新組合、新賽車、新領隊、新規則又是否能夠讓紅軍真正重返榮耀?讓我們靜靜看下去~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玩車趣:「用玩車的心看世界車壇,用我們的手築自己的夢」
相關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