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運動常常要你「一下快、一下慢」,你太快他覺得太危險!你慢下來他說不夠刺激?近10年來的一級方程式規則,就是在這種詭異的循環中持續向前邁進。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2017年的車體規則改變,簡單來說就是要讓這項運動「更快、更車手導向、更不可預測」。世界一級方程式大賽,重來沒有如此多的國家參與,也沒有如此多的賽程可看,更沒有如此多的世界冠軍同場演出,結果票房卻是一路走下坡。我相信所有的觀眾,都會贊同 F1 賽事越來越安全,也對 F1 大會強化賽車運動的安全鼓以掌聲!然而一場賽事超低頻率的近身格鬥,等到睡著才有的超車畫面,看完排位賽就可以猜到結局的套路,都是目前F1賽事遇到的一些問題。 F1 機械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不過隨著今年新的技術規則實施,新F1變得更寬更扁,車輪也大幅加寬,帶來的改變,絕不只是直線速度的暴增。車手進出每一個彎道的極限也都會大幅改變!這樣的速度、這樣的過彎G值都在挑戰車手的新境界。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目前已得知今年開賽的前五場,一名參賽車手可以使用13套由Pirelli配發的輪胎。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軟硬胎的數量分別是:超軟7套、軟胎4套、最硬的2套,並配合各地賽道情況的不同,會有更多不同的調配。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至於空力套件部分,除了數據與理論外,多一點的創意與風洞模擬才是關鍵核心,目前 F1 場上的空力效益王者,應該是2016後半賽季裡,有突出表現的 Red Bull 車隊。另外一提,早早就宣稱研發2017年賽車的紅色烈馬也值得觀察。而目前的世界冠軍 Mercedes AMG 在原本就不錯的基礎上應該也是穩紮穩打,不過空力套件這種東西,還是只能靠下場跑才能見真章。
2016與2017 F1賽車的差別。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最後來談一下動力單元與引擎。 Mercedes 的部分可以直接跳過,因為它應該還是持續領先。但有一則消息頗讓筆者感到玩味,前一陣子 Honda 賽車運動總監長谷川祐介表示,Honda已經放棄過去主張的「 Size Zero 」設計理念。
(圖片來自:Honda官方網站)
Honda 已經放棄過去主張的「 Size Zero 」設計理念,並效法 Mercedes 引擎的動力單元配置,而且不單單是引擎與動力配置上的學習,這具新引擎連動能連結與傳動方式都會與 Mercedes 相近,就讓我們看看Honda趁這次引擎開發的機會,有沒有辦法振興該動力單元的雄風!
(圖片來自:Honda官方網站)
Red Bull 車隊則是期待雷諾引擎的進步,能夠幫他們獲得打敗Mercedes的能力。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www.formula1.com)
超期待2017年的比賽~最後附上2017 F1賽車發表日期
Renault – February 21
Force India – February 22
Mercedes – February 23
Ferrari – February 24
McLaren – February 24
玩車趣:「用玩車的心看世界車壇,用我們的手築自己的夢」
—————————–
相關單元:
[舊文回顧] 本文章原文發佈於 2017/1/21 玩車趣Facebook粉絲團,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