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車趣在上一篇「開幕戰分析」中有提到,要真正看出紅軍與賓士的差距到底有多少,還需要到高速取向的中國上海大賽才能分析。這條高速賽道能讓本次 2017 版本的 F1 賽車盡情發揮,而且有許多高速彎道與減速後再加速的小彎道,這才是真正的動力系統「成績單」放榜時間! 2017 F1 中國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雖然中國GP不見得是對動力系統的耐力考驗,但乃是判別各家車廠動力特性的良好基準點。
拜現代轉播單位的畫面提供,皆有簡單的數據可供觀眾判別,細心的觀眾皆能比對出各家車廠的動力特性。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臥薪嘗膽後的法拉利,真的在動力方面得到非常大的提升,不過賓士目前這套動力系統還是保有微幅的領先,而紅牛所使用的雷諾系統,還不至於太差,在星期六的排位賽中還能與前方集團一同擠進秒差1秒以內。雖然這1秒在F1的世界裡簡直像一座山那麼高,但是在某位頭髮與腦漿快被摧殘殆盡的大師眼裡已是萬幸之事!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在星期六的排位賽中, Lewis Hamilton 的賓士賽車,有著明顯的轉向不足,這是一個設定的問題,其中原因非常複雜,沒有拿到真實數據的我們只能夠推測以下原因:第一點是面對天氣不穩定的上海GP,賓士選擇了較靠近天秤某一端的設定,這是車隊賽事顧問面對天氣狀態的賭注。而另一個原因,筆者就要深入解釋一下 Mercedes W08 近日來一直被討論的「過肥」問題。 Mercedes W08 到底有多重?相信只有車隊自己最清楚。以目前公布的數據與其它媒體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發現 W08 多出的重量大約在5~10公斤左右,而一級方程式賽車是一個對重量「斤斤計較」的殘酷舞台。
(圖片來自:F1 fanatic官方網站)
沒錯!多任何一磅都對比賽不利,不過這裡有一個重點是一般人較容易忽略的問題核心!那就是這多出來的「重量」是什麼?其實多出5~10公斤的「重量」對於動力領先的 Mercedes W08 不是太大的癥結點,真正的重點來自於這份「重量」能不能「移動」,也就是說這份不能移動的「重量」,大大影響了車隊在賽車上的配重調整。如果我們將賽車畫一條中心線,我們就能夠發現這份5~10公斤的「重量」會隨著離賽車中心點的距離而放大,這是一個力學問題,這份重量如果距離中心線較遠,加乘下來的「重量」也就十分可觀了。而且還會引發一個更頭痛的問題,那就是技師針對每一條賽道特性,所能夠調整的配重方案大大減少!這對強調平衡與調教設定的一級方程式來說,就是一項相當綁手綁腳的阻礙。
PS:另外附加一些推測,這份「重量」的來源以筆者的觀察,應該來至於賽車的側箱部分~
比賽的最後,由 Lewis Hamilton 所駕駛的賓士賽車拿下了冠軍,不過由 Sebastian Vettel 所操駕的 SF70H 也發揮了極大的戰力。比賽勝敗有非常多的因素值得探討,但是在這場有乾、有濕的中國GP當中,我們可以確定今年的法拉利終於真正得進步了,而且是全面性的進步!新規則下的F1賽車,也的確拉近了「前段班」的競爭熱度。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本年度的賽事除了「銀箭」與「烈馬」的競爭外,更令人感到雀躍的發展乃 Red Bull Racing 賽車的實力猶在!經過了兩場賽事後,雷諾的動力單元確實遠不如賓士與法拉利,然而在中國大賽中的每一個彎角,紅牛賽車的扭力輸出都非常「給力」,在起跑當下也能略窺一斑。可見這套動力系統雖然不如前兩者,但是調教方面相當有意思!這也能夠解釋用這套系統的車隊,在某些空力套件的設計趨向。而且在雨天裡,擴散器( Diffuser )所能產生的效力大大降低, Red Bull RB13 賽車的「 Adrian Newey 內化版本」(註一)空力哲學在每一個進出彎中得到了驗證。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而且到了賽季中期,雷諾的動力系統還會有所進化。到時,2017年的一級方程式大賽,將會進入前所未有的三國大亂鬥,「銀箭、烈馬、紅牛」其擅長的「動力、均衡、彎道」將會是各家的特色。各位觀眾車迷,終於可以收起桌上的咖啡機,換上清涼的啤酒,好好享受真正互相攻防的世界頂尖賽事!
(圖片來自:F1官方網站)
玩車趣:「用玩車的心看世界車壇,用我們的手築自己的夢」
—————————–
相關單元: